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介绍>>办学特色>>文章内容
“五色”自然科学体验空间的架构与实施
发布时间:2021-10-1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杨洪

 

 

 

 

 

 

 

 

 

申报单位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项目名称     “五色”自然科学体验空间的架构与实施  

联系电话            0519-85713255            

电子邮箱            1729801534@{域名已经过期}           

申报日期              2020年12月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特色优势

一、学校基本情况

新华实验小学,由新华村委(常恒集团)投资1500万元于2001年建成,现为常州市优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9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392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13454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约4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约12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700余名学生(其中寄宿生300余名)。在编教师39人,其中本科学历38人,达97%,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7人,占18%,区市级骨干教师10人,占26%。学校现有市级示范图书馆、市级先进科学实验室、多功能教室、电脑房、音乐室、美术室、书法室、舞蹈房、体育馆等专用教室10多个。

多年来,我校谨遵“求真、求善、求美”的校训,积极践行“享受幸福童年 创造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遵循“道德奠基,制度推进,文化引领”的民主管理策略,延续“寄宿立校,艺体兴校”的学校发展思路,在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实施课程改革、培育特色项目、建设学校文化等诸多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从封闭的平庸状态走上了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先后获评国际生态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江苏省环保联合会会员单位、常州市文明单位、常州市平安校园、常州市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常州市书法特色学校、常州市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常州市节水型学校、常州市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常州市十佳小记者站、新北区小学教学质量进步奖、新北区德育特色学校、新北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综合奖项。

 

二、学校特色优势

新华实验小学是一所滨江新农村小学,有着独特的区域特点和文化积淀,结合我校现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较高、住宿生较多等实际现状。学校确立“办一所真正扎根乡土,走进自然,儿童喜欢的现代化小学”的办学愿景,积倾力打造美丽乡村、幸福校园,以“探索规律,建构法则,践行自然教育,培养劳动精神”为教育核心理念,培养具有“田野胸怀、劳动精神、实践能力”特质的儿童,努力让每个学生享受童年的幸福。近年来我们持续投入,努力建设融自然、人文、艺术于一体的校园环境,渗透学校办学理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还整合校内外生态资源建成了融儿童生活、学习、研究为一体的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儿童自然科学院”,校内各种树木花草1000多棵,植物园占地约7000平方米,栽种多种果树花木,还有蔬菜种植区、动物饲养区;校外资源:长江资源、校门外占地46200平方米的新华农民公园、新华花木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等课程资源,以发展儿童科学素养,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为主要目的。我校获评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称号。

学校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主干,进一步完善了“田园”课程体系,从年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三个层面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进行细化,落实到每个单元。打通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自然的沟通互动,打开教室的大门。让国家课程和自然、社会、劳动相结合,创造性的实施国家课程。以“儿童自然科学院”、“住宿生课程”、“乡村少年宫”打造校本课程,为儿童发展提供最持久的影响,让每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获得差异发展,从中发现和体验童年的幸福。

学校紧紧围绕地域特点,挖掘地域的课程资源,以儿童自然科学院为载体,分别以“绿色种植研究所”、“阳光养殖研究所”、“幸福培植研究所”、“自然科学研究实验室”、“棵林环保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进行组织架构、课程开发、活动实施等方面开展具体的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组织儿童观察研究、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小组合作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行为方式的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收获了自信心。随着成功不断叠加,教师以欣赏的目光、愉悦的情感影响学生,学生在成功的良性循环中体验到课程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二、项目基础及目标内容

一、项目基础

1.办学理念引领课程规划

2009年开始,学校不断探寻儿童教育的本质,用心构建儿童快乐生长的乐园。藉此,确立了“享受幸福童年 创造美好人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确立“办一所真正扎根乡土,走进自然,儿童喜欢的现代化小学”的办学愿景,以“探索规律,建构法则,践行自然教育,培养劳动精神”为教育核心理念。启动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情感态度及学习品质培养、注重能力发展的课程建设。

2.优秀师资保障课程实施

学校在编教师39人,其中本科学历38人,达97%,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7人,占18%,区市级骨干教师10人,占26%。学校还聘请了区教研室万荣庆主任、江苏理工大家教育学院马健富院长、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金松武校长等教育专家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理论顾问。

3.特色项目带动课程发展

在坚持国家课程纲要的前提下,结合“儿童自然体验”课程基地,我校开展小学数学、语文等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课程评价等方面研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17年我校“基于儿童自然科学院的小学数学课程校本化实施”课题方案被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在“儿童自然科学院”开院仪式上,新华网、常州电视台、常州日报、中吴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促使我校“儿童自然科学院”从项目探索走向课程系统建设。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认识儿童教育、认识生态教育、认识地方课程的背景下进一步拓展学校教育文化,建构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普自然知识,探索自然、融入自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实现基地育人

我校将通过学习空间的拓展与融合,学习内容的整合、筛选、补充、延伸等形式,使学生在情境、实践、解决问题中,获取真实的体验。建设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并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儿童自然体验课程外显文化;同时,我校将着眼“儿童自然科学院”软环境建设,实现环境育人。

2.完善课程结构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充分挖掘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中的自然教育内容,结合我校现有课程资源,以改善儿童自然科学课程的形态为根本,进行课程的资源建设,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3.形成互推合力

在建设“儿童自然体验”基地的同时,学校将融合其他各领域的力量,助推“儿童自然科学”课程基地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同时,课程基地也将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学校总课程的发展—充盈游戏精神,提升学校办学内涵。

三、建设内容及举措

 

(一)“五色园”构想,打造体验空间

1.现有自然资源

 

 

 

校内

面积

学校占地360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13500平方米。

花木

1165棵,品种65种。

生态实践园

面积约10亩(其中有40平方米的数学园地),分种植区、养殖区(饲养金鱼、鸡、鸭、鹅、兔子)、果树区、花木区。

其他设施

篮球场4面、面积约5亩、操场面积约0.8公顷、科学实验室1个、美术教室1个、图书馆1个(其中有自然科学图书85本)。

校外

新华公园

占地46200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约8500平方米;其中水面区域2个、草坪、广场约10亩、网球场1个,四周小路呈不规则形。

2.“五色园”区域构想

在儿童自然科学院内,以红、黄、白、黑、青五色,呈现“五色”风土人情,土壤知识,土壤文化。学生通过了解、种植体验等方式,感受“五色”文化。

 

(二)“五色节”架构,彰显文化内涵

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用“播种节”“成长节”“收获节”“分享节”整合构建四季课程。每年三月、四月是播种节,以播种希望、感悟生命为主题,对应绿色生命教育月、科技节、植树节、清明节、红领巾节。五月、六月为生长节,以自然生长、宽广胸怀为主题,对应艺术节、体育节、端午节、成长礼、毕业礼。九月、十月、十一月为收获节,以收获成果、拓宽视野为主题,对应民族精神月、法制安全月、读书节、中秋节、少代会。十二月、一月为分享节,以感恩自然,分享成果为主题,对应心理健康月、公民道德月、春节。创造性地整合资源、使用资源,将学科知识的学习放置到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的情景中,让学科知识统一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理解、运用知识,体验成功和快乐。这样课程化的设计更注重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在这过程中起引导、组织、帮助和管理的作用,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生态圈。

 

(三)“五色课”实施,探寻课程特色

1.系统再构“五色”课程

【“五色”课程】:“青课程”——科学与自然,“黄课程”——数学与自然,“白课程”——美术与自然,“黑课程”——语文与自然,红课程”——  音乐与自然。“五色”课程研究紧紧围绕学校的地域特点,挖掘地域的课程资源,以儿童自然科学学习与研究为研究对象,在校内从组织架构、课程开发、活动实施等方面开展具体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彰显儿童学习的特点,突出学校的地方性,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

 

2.“五色”课程实施内容

1)已有基础:

①“青课程”——科学与自然:学校紧紧围绕地域特点,挖掘地域的课程资源,以儿童自然科学学习与研究为研究对象,从“绿色种植课程”、“阳光养殖课程”、“幸福探究课程”等角度,进行组织架构、课程开发、活动实施等方面开展具体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将“儿童自然科学院”建设与课程改革有机整合,通过儿童自然科学院的建设来改进教学过程,组织儿童观察研究、动手实验、亲身体验、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②“黄课程”——数学与自然

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感受数学与自然的联系。”20198月,数学组开发了《数学与自然》校本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角度形成了校本课程方案,从“了解自然”、“探索自然”两个维度,围绕植物、动物、天文、地理等内容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以调查报告、小课题等形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能力、数学表达能力,20199月在学校校本选修课中实施。

 

 

 

 

 

 

 

 





 


 

 

 

 

 

 

 

 

 

 

 

 

 

 


 

2)后续开发:

以已有课程开发为路径,梳理语文、美术、音乐国家课程中自然教育素材,形成课程结构框架,通过儿童自然科学体验课程基地的建设来改进教学过程,组织儿童观察研究、动手实验、亲身体验、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3.“五色”课程评价

我校在坚持纸笔测试的同时,重点从试题的探索性、综合性、开放性和情景化等角度进行了探索。通过调查报告,小论文,小课题等形式对学生的观察、想象、表现、操作探索,想象制作等关键内容及能力进行测评,定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学生课堂活动记录表的开发——以《面上的科学院》为例

生态园中的面积

任务分工

组长、组员

测量过程记录

你获得哪些寻宝经验?

你又遇到了哪些困难?

指挥(1人)




测量(2人)



观察(1人)


算一算:科学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亩有多大?1分有多少?

调查:1公顷=15亩,1亩=10分,大约667平方米1亩过程记录

我们小组的方案是:

 

1分过程记录


测量各班幸福田园面积多大?


课堂观察量表的开发

学校对课堂观察量表展开了研究,为了更清楚的观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行为,我们从“数学与自然”、“方法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素养与提升”等几个角度,围绕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数学价值、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等17个观测点,并结合了案例分析的形式,展开课堂评价。

新华实验小学小学数学校本化实施课堂观察表

执教内容


班级


执教人


观察者


观 察 视 角

案例与评价

 

 

数学与自然

课程资源开发

观察视角:

教材校本化实施

情景创设

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在生活的应用

 

 

方法与技能

小组合作

师生交往

生生交往互动

 

 

情感与态度

主动参与

了解数学的价值

学习信心

真实情感体验

应用数学意识

素养与提升

抽象、推理、模型

运算能力、空间观念

数据分析能力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四)“五大主题”,丰富育人价值

1.“五色果”主题活动

以“懂科学”、“懂规律”、“会创造”为目标,让学生融入自然,了解自然,体验人对生活的能动创造;感到劳动快乐,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发现大自然对人类的奉献;围绕“柿子红了”、“橘子黄了”、“桑葚黑了”、“萝卜白了”、“梨子青了”五大主题开展活动,体验种植、观察、采摘、品尝、探究、制作的全过程,感到劳动有趣,在劳动中做研究,在劳动中发现自我才能,获得成长乐趣。培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能力。

如“桑葚黑了”主题活动,围绕桑叶的观察记录、养蚕体验、制作桑葚酒、果酱、了解有关桑葚的古诗词、桑葚文化等内容开展。“萝卜白了”主题活动,围绕萝卜的种植、成长观察记录、拔萝卜、制作萝卜干、了解常州萝卜干非遗文化等内容开展。

2.“五色土”主题活动

五色土是指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纯天然土壤。五色土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数千年来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寓意。

(1)五色土了解:通过五色土标本的展示,了解土壤特征,分布,研究土壤基本元素。

(2)五色土研究:开展“土壤的秘密”,了解土壤的形成、微生物、土壤相关的自然资源。

(3)国土资源:了解中国版图中土壤的分布情况、调查本区域耕地面积、水资源面积等。

(4)土地文化:通过五色土知识,了解祖国风土人情、区域文化。

(5)土地宣传:成立五色土小队,开展土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3.“母亲河”主题活动

围绕对长江、京杭运河、德胜河三大河流资源,开展实地考察、河流自然资源调查、河流保护宣传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

4.科普日主题活动

以科普日为载体,从节点到到主线,从活动到内化,开展世界气象日、世界水日、土地日等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5.自然畅想主题活动

以自然畅想为主题,开展对自然知识的想象、创想研究。围绕自然中科学实验、有新意的创想主题研究,如袁隆平水稻种植的研究,太空种子实验研究,月壤研究、风车制作等,促进儿童感性和理性思维的磨合,提升儿童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五大平台”,形成互推合力

1.以常州市重点课题《基于儿童自然科学院的小学数学课程校本化实施》为抓手,开数学课程校本化实施,探索以儿童自然科学为课程资源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课程实施路径,并进行其他学科领域的拓展。

2.以拟申报江苏省立项课题《乡村小学儿童自然科学院建设的行动研究》为抓手,开展儿童自然科学院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性学习园地构建、儿童自然科学院组织架构等研究,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以课程化的视野建构,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养成和自主能力的提升。

3.充分利用“儿童自然科学院”“互动共享平台”资源,面向区域开放,让更多的农村小学教师能够走进来,带出去。

4.与江苏省土地协会、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分局等单位对接,给予技术和资源支持,努力在课程中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实践体验与合作的机会、经验互动共享的平台。

5.以网络、电视台等为媒介,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形成品牌。

 

 

 

 

 

 

 

 

 

 

 

 

 

 

 

 

 

三、项目创意及效能分析

一、项目创意

1. 探索教育新思路,再构“儿童自然体验”课程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活动环境,创新组织方式,释放儿童天性。从创设自然实践的环境,优化课程的组织方式,倡导“田野胸怀、劳动精神、实践能力”,   基地的创建, 既能满足学生的体验、探索的需要,又能促进学校课程建设质量,还能够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领域融合创新的机制,更能够为我校总课程的提升提供成功案例。

2. 促进组织方式的转变,优化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形态

课程基地建设注重体验性、探索性、实践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课程设置上看,不同形式的课程内容在学习方式上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形成整体和合力。从组织实施上看,通过“儿童自然科学院”的建设,支持并引导学生建构学习经验,通过“互动共享平台”的开发,进一步分享和拓展学生活动经验,所以,课程基地建设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

二、效能分析

在整体规划基础上,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顺利完成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任务,在理论和实践双层面描绘出自然体验引导下的乡村小学课程的建设思路和操作路径,为乡村小学课程改革和省、市小学课程基地建设提供实践案例。具体预期效能如下:

1.紧紧围绕地域的文化特点,大力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彰显了研究性课程的地方性,同时把课程资源引入国家课程的开发中,是课程实施方式的创新。

2.作为儿童自然科学院,既是一个实体,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整体概括,既有硬件环境支撑,又有组织制度保障并以自然科学实践基地作为主体。

3.通过对乡村小学“儿童自然科学院”建设的行动研究,打造融学习与研究生活为一体的课程基地,建构具有滨江特色的儿童自然科学院新模式,对周边乡村地区学校课程建设有借鉴意义

4.对乡村小学“儿童自然体验”课程建设研究既是一种行动研究、实践研究,也是校本研究。对学生发展有深远意义和对学校发展有现实意义。

5.“儿童自然体验”课程建设的主体是儿童,儿童既是“儿童自然科学院”的研究者,同时也是管理者,是研究的重要组成人员,通过寻求儿童自然体验课程建设的方式,来开发地方资源,彰显学校特色,是乡村小学发展的重要选择。

四、项目保障、社会支持及时序进度

一、项目保障

(一)组织保障

组建一套专业化班子。班子由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含外聘专家委员会)、核心团队及执行层面三个层级构成并在基地运作建设中分工明确。建设领导小组将会同聘请的专家委员会成员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基地建设方案,把控课程基地建设的方向与路径问题,即儿童自然体验课程是否符合儿童的发展需求,是否能够真正体现游戏精神等核心问题。核心团队将在基地建设方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及课程实施方案,优化物化环境和实施策略,指导全体教职工具体落实课程。执行层面即指全体教职工,负责扎扎实实的做好每一天每一个环节的体育游戏过程实施。

(二)经费保障

给课程基地建设以政策和经费支持,我校将遵照省、市课程基地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相关财政政策。采取“预算→申请→论证→拨款→审核”的流程保证基地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和有效利用。

1.首期投入硬件建设4万,对儿童自然体验实践基地进行整合、挖掘和改造建设,根据现实需要添置和更新活动器材。

2.首期软件建设每年1万,连续投入五年,用于教师培训和研讨交流、聘请专家指导和评估、教师具体实践奖励、发表论文和著书立说的资助、课程资源和学术教研交流两大平台的建设。

二、社会支持

(一)智力支持:本课程基地建设所在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科研氛围,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得到了常州市、新北区教育局专家领导的智力支持。在我校制订课程基地建设方案初期,就承担了方案制订的指导和审核工作,并将在未来的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全程指导、评估和督促。同时拟聘请江苏省教科院、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分局的相关专家的智力支持,并通过与专家、名师的联动,策划“儿童自然体验”主题论坛发展机制,开展高校参与下的“研学”联动发展项目。

(二)共同体支持:一方面,和省内外相关课程建设名园建立长期联动机制,分享各自的实践智慧;另一方面,充分省土地协会、省市科协谋求支持与帮助,同时将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宣传和推广,努力构建“儿童自然体验”课程建构与组织实施的共同体,定期开展开放交流活动,逐渐形成基地良好的运行机制,并逐步扩大范围,加大影响。

(三)媒体支持:新华网、中吴网、常州电视台、常州日报均可为我校的课程基地的建设成果提供交流分享平台。

三、时序进度

第一阶段:2020.12-2021.2;主要工作是:硬件方面,完成“儿童自然体验”环境建设第一期工程,完成五色区一期改造(区域划分、资料搜集),自然知识宣传廊,软件方面:完成各类方案或规划,全体教职工认同各项工作。

第二阶段:2021.3-2021.6;主要工作为落实计划中各项目标,全面开展活动。硬件方面,完成“五色土”标本成列区,完成五色区二期改造(文化布置)。软件方面:开展主题活动,完成评估课程实效,并以典型案例、实证报告等形式汇报建设情况。

第三阶段:20217.12-2021.12;借助实证研究手段,通过案例、现场以及数据等方式展示本基地建设成效,努力成为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乡村小学儿童自然体验课程研究基地。举办高峰论坛,接受省内外同行、社会人士、相关专家检验。

四、项目支出预算表                                  单位:万元

支出项目名称

资金来源


市、县财政投入

学校自筹

省财政补助

小计

场地改造、材料购置等

4



4

教师培训、外聘专家等

1



1

活动开展、学生奖励

2



2

















 

 

五、申报意见

校内组织申报情况及申报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上级部门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